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48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论文
摘要:
以锐钛矿型TiO2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对其进行MnOx改性制备脱汞吸附剂,探究了负载量、焙烧温度、反应温度及烟气组分等参数对吸附剂脱汞性能的影响。利用N2吸附-脱附、TG/DTG、XRD、FT-IR、Hg-TPD、XPS等方法对吸附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n的最佳负载量为12%,最佳焙烧温度和反应温度分别为450和300 ℃,在实验条件下MnOx-TiO2吸附剂可达到的最佳脱汞效率为98.46%。烟气中少量的O2及微量的HCl对吸附剂的脱汞有较强的促进作用;SO2对吸附剂的脱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SO2与Hg0存在的竞争吸附作用以及脱汞反应中产生的硫酸盐覆盖活性位点表面,是导致脱汞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烟气中的CO2和NO也会对汞的脱除产生轻微的抑制作用。负载在吸附剂上的MnOx存在Mn4+、Mn3+两种价态,其中,Mn4+将Hg0氧化为Hg2+,自身被还原为Mn3+。结合实验和分析结果发现,Hg0的吸附和氧化基本遵循Mars-Maessen和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
摘要:
利用CASTEP软件包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过渡金属Mo掺杂Fe3O4(111)Fetet表面对Hg0、HgCl和HgCl2的吸附特征,分析了Mo掺杂前后Fe3O4(111)Fetet表面上不同汞物种的吸附形态。结果表明,Mo掺杂Fe3O4(111)Fetet表面对HgCl和HgCl2为化学吸附,而对Hg0的吸附为物理吸附;与纯净表面相比,HgCl在Mo原子掺杂表面上的吸附能提高了40%-66%。HgCl2在纯净Fe3O4(111)Fetet表面形成"M"形结构;而掺杂Mo原子后,由于Cl原子与Mo原子之间更强的相互作用,使得HgCl2发生了完全解离,两个Cl原子分别与Mo原子和Fe原子成键吸附在表面,Hg脱附。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脱除燃煤烟气中的汞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摘要:
在固定床焚烧实验装置上,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焚烧温度(tc)、污泥掺混比(Xs)、O2体积分数(φO2)、初始含水率(φH2O)、焚烧时间(τ)和含氯量(φCl)六个因素对O2/CO2气氛下污泥/煤混燃中半挥发性重金属(Zn、Pb、Cd、Cu、Ni和Cr)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种因素对重金属释放率影响程度排序为tc >> Xs > φH2O > φO2τ > φCl。相同焚烧工况下,Zn释放率最大,Pb和Cd次之,Cu、Ni和Cr较小。提高温度会促进重金属释放,且高温(1000-1100 ℃)对重金属释放的影响显著强于低温(700-900 ℃)。随着温度由700 ℃升高至1100 ℃,Zn和Pb释放率分别由36.1%和12.2%上升至70.9%和63.5%,Cd在900 ℃下达到40.0%的最大释放率,而Cu、Ni和Cr释放率大都维持在20.0%以下,温度对重金属释放率影响程度排序为Pb > Zn > Cd > Cu > Cr > Ni。重金属释放率随着污泥掺混比增加逐渐下降,却随着初始含水率增加呈现波浪式变化趋势,且在30%O2体积分数下重金属释放率取得最小值。焚烧时间和含氯量对Pb释放的影响程度显著强于其他五种重金属。O2/CO2气氛下污泥/煤混燃的最佳工况为:焚烧温度为900-1000 ℃、污泥掺混比为25%左右、O2体积分数为30%、初始含水率小于10%,并尽可能的缩短焚烧时间。
摘要:
为探究更高预热温度下(>1000 ℃)半焦预热燃烧工艺的降氮潜力,在两段电炉串联组成的沉降炉系统上考察了预热温度(600-1400 ℃)、燃烧温度(1200-1400 ℃)和过量空气系数(α=0.6-1.4)对半焦燃烧NO释放和燃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一步提高预热温度(>1000 ℃)能够同时降低NO排放和提高燃尽率,并且富燃料工况下,预热温度升高带来的NO降低幅度比贫燃料工况下降低幅度大,预热温度从800 ℃升高至1400 ℃时,NO降幅最大可达74%(α=0.6),明显高于贫燃料条件下NO降幅20.6%(α=1.4)。但是,富燃料工况下,预热温度升高带来的飞灰含碳量降幅比贫燃料工况下降低幅度小,贫燃料条件下飞灰含碳量最大降幅为26.8%(α=1.4),高于富燃料条件下降幅15.95%(α=0.6)。对于燃烧温度对半焦燃烧NO释放的影响,发现存在一临界过量空气系数α=1,当过量空气系数高于该临界值时,随燃烧温度提高,NO排放量增加,当过量空气系数低于该临界值时,随燃烧温度的提高,NO排放量减小。
摘要:
以城市污泥(SS)、中药药渣(HTW)和硅藻(DT)为对象,在水平管式反应器上对比研究了水热处理前后样品在热解过程中NOx前驱物的生成特征,并结合热重(TGA)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分析了该耦合过程对NOx前驱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240 ℃下进行水热预处理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样品燃料N在不同热解阶段时的转化路径,从而在整体层面上降低NOx前驱物的释放量,例如当热解温度为900 ℃时,源于水热焦燃料N的NOx前驱物为55.0%(SS240)、48.1%(HTW240)和51.2%(DT240),比未经处理样品的NOx前驱物释放量分别少9.5%(SS)、6.0%(HTW)和15.4%(DT),但若以原料燃料N为基准,源于水热焦的NOx前驱物则比未经处理样品的NOx前驱物释放量分别少90.1%(SS)、41.9%(HTW)和59.8%(DT),并且对NH3的抑制效果高于HCN。进一步根据热失重曲线及其半焦N官能团的演变规律可以推测,水热预处理对NOx前驱物的两条影响机制,即含N官能团的脱除(对于初次反应的NH3释放)与含N官能团的稳定化(对于二次反应的HCN释放),可为废弃物的清洁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
以四川广元岩沥青为研究对象,分离出不同性质的亚组分,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高温气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等手段研究钒卟啉类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并与塔河稠油中的卟啉化合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岩沥青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钒元素含量高达3888 μg/g,检测到大量钒卟啉类化合物,以C28-C34初卟啉(ETIO)和脱氧叶红初卟啉(DPEP)为主;与塔河原油相比,DPEP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说明尽管岩沥青具有很高的分子缩合度,但其地质热成熟度较低。青川岩沥青储量巨大、金属含量丰富,具有重要的潜在利用价值。
摘要:
利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流变仪和悬滴法对纳米SiO2/HPAM/NaCl体系60 ℃的稳定性、流变性及油水界面张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PAM的加入使SiO2悬浮液的Zeta电位更负、粒径明显增加,静置10 d无明显浑浊现象。加入纳米SiO2后,HPAM溶液的黏度增加,耐温、耐盐和耐剪切性能得到改善。对于质量分数为0.18%的HPAM溶液,SiO2质量分数小于0.5%时,随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体系的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增加,临界线性应变减小,蠕变回复能力增强;SiO2质量分数大于0.5%时,出现了相反的现象;这是因为SiO2质量分数不同时,HPAM在SiO2表面的吸附量、吸附构型及两者之间形成的网状结构不同。纳米SiO2的加入同时强化了HPAM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加入质量分数为0.2%和0.5%的SiO2后,HPAM的采收率分别提高了4.5%和6.0%。
摘要:
为探讨不同热裂解温度下ZSM-5对玉米秸秆催化热裂解特性及烃类选择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TGA对比有无ZSM-5时玉米秸秆的热裂解失重曲线,利用Py-GC/MS对比玉米秸秆在450、500、550和600 ℃下的热裂解和催化热裂解产物分布。结果表明,ZSM-5的使用可以降低玉米秸秆最高分解速率时对应的热裂解温度,降低温度为23 ℃。未使用ZSM-5时,热裂解产物种类以及烃类选择性均随热裂解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在600 ℃时,烃类选择性达到最高,为11.33%;使用ZSM-5后,烃类产率随热裂解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550℃时,烃类选择性达到最高,为29.24%。使用ZSM-5后,玉米秸秆催化热裂解主要产物中出现了甲苯、茚、萘、二甲基萘等烃类,甲苯的最高产率为4.76%,萘的最高产率为3.96%。
摘要: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Fe(OH)3和Fe2O3。通过硫酸化处理得到SO42-/Fe(OH)3和SO42-/Fe2O3两种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x(NH3-SCR)反应,研究了SO42-功能化处理对Fe2O3催化剂上NH3-SCR脱硝性能的促进机理。结果表明,与纯的Fe2O3相比,硫酸化处理得到的催化剂上SCR活性得到显著提升;其中,SO42-/Fe(OH)3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催化性能,在250-450 ℃时NOx转化率高于80%,且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抗H2O + SO2性能。XRD、Raman、TG、FT-IR、H2-TPR、NH3-TPD和in situ DRIFTS等表征结果显示,硫酸功能化处理能抑制Fe2O3的晶粒生长,同时SO42-与Fe3+结合形成硫酸盐复合物,提高了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点的数量和酸强度,抑制了Fe2O3上的氨氧化反应,从而提高了其脱硝催化性能。
摘要:
通过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共沉淀法合成了不同的ZnxCe2-yZryO4金属氧化物,并对其结构性质进行了XRD、BET、HRTEM、CO-TPD、Raman以及XPS等多种技术表征。考察不同合成方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和水热法)所制备的ZnxCe2-yZryO4金属氧化物形貌、晶粒粒径和氧空穴浓度变化情况,及其对合成气制低碳烯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xCe2-yZryO4固溶体的形貌、暴露晶面、晶粒粒径和表面氧空穴浓度强烈依赖于合成方法。在300 ℃、1.0 MPa条件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ZnxCe2-yZryO4与SAPO-34组成的双功能催化剂具有最高的低碳烯烃(C2-4=)选择性(79.5%),同时甲烷和CO2的选择性分别仅为5.5%和10.7%。实现了低温低压条件直接转化合成气制低碳烯烃,同时大幅降低了甲烷和CO2的释放。
摘要:
采用自旋极化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Fe3O4(001)-B表面水煤气变换的反应机理,计算了整个反应历程。结果表明,对于Fe3O4(001)-B表面上的水煤气变换反应,氧化还原、联合和再生三种反应路径共存,但氧化还原和联合机理的有效能垒较低,因而更占优势。对于生成H2的基元反应,其活性受表面H浓度和催化剂表面O缺陷浓度影响;较高的表面H浓度和O缺陷浓度均有利于H2生成。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铁氧催化剂上的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
摘要:
以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Ni0.9Co0.1O3和LaNi0.9Cu0.1O3为前驱体制备了Ni-Co/La2O3和Ni-Cu/La2O3双金属合金催化剂。结果表明,双金属合金催化剂中,各组分间相互稀释,具有较强的抗烧结性能;催化剂表面的积炭主要取决于C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形态,Ni-Co双金属催化剂中,Co掺杂改变了C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形式和吸附强度,使得Ni-Co双金属催化剂具有较强的抗积炭性能。Ni-Co双金属合金催化剂用于CO甲烷化反应时,显现出较好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摘要: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r含量的Cr/Cu-Ce催化剂,通过N2O滴定、H2-TPR和XPS等表征,对其结构、性质和催化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Cr助剂会改变Cu-Ce催化剂的铜比表面积、CuO还原温度以及氧空穴含量。其中,添加3%Cr的催化剂的Cu比表面积较大,CuO还原温度较低,氧空穴较多,进而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当反应温度为533 K,n(水):n(甲醇)=1.2:1,甲醇和水的进料量为0.072 mL/min时,其催化效率达100%,重整气体组分中的CO体积分数为0.15%。与未掺杂Cr助剂的催化剂相比,其催化效率提高了10%,重整气体组分中的CO体积分数降低了0.34%。
摘要:
通过在ZrO2中掺杂TiO2,并在350-500 ℃下焙烧,制备了系列TiO2-ZrO2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将其应用于十八醇脱水制十八烯反应。随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表面的Lewis酸性位量逐渐增加,450 ℃焙烧的催化剂Lewis酸性位量最多,焙烧温度继续升高则Lewis酸性位量降低;催化剂中未发现Brønsted酸性位。焙烧温度≤400 ℃的TiO2-ZrO2复合氧化物形成Ti-O-Zr键,呈无定形态;焙烧温度>400 ℃的TiO2-ZrO2复合氧化物呈单斜相和四方相ZrO2晶型。晶相结构和酸性位量综合影响催化剂的十八醇脱水性能,具有单斜相和四方相ZrO2晶型的催化剂上酸性位活性很低,具有无定形相的催化剂上酸性位活性显著增加,400 ℃焙烧的催化剂1-十八烯收率最高。
摘要:
以CuWO4为活性组分、SBA-15介孔分子筛为载体,制备CuWO4/SBA-15催化剂,利用XRD、N2吸附-脱附、FT-IR、UV-vis、SEM、EDS和T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以二苯并噻吩(DBT)的十二烷溶液为模拟油,研究了CuWO4/SBA-15的光催化氧化脱硫(PODS)性能。结果表明,CuWO4/SBA-15保持了载体高度有序的二维六方介孔结构,活性组分分布均匀,且随负载量增加,其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依次减小。与CuWO4相比,CuWO4/SBA-15的UV-vis吸收边界蓝移,禁带宽度增加。以二苯并噻吩(DBT)的十二烷溶液为模拟油,评价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脱硫(PODS)性能。当CuWO4与SiO2质量比为0.07,催化剂用量为3%,O/S物质的量比为10:1,剂油体积比为1:1,光照反应100 min时,催化剂脱硫率最高,可达到81.5%,明显高于CuWO4,催化剂重复使用六次后,活性没有明显下降。在PODS反应过程中,·OH和h+是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